佛教術語,共有六種,即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邪見)。
指的是粗重的煩惱,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
相對於因為這六個主要的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隨煩惱。
根本煩惱的說法
六根本煩惱
六根本煩惱的內容即是十使的十種煩惱,亦即五鈍使的貪、嗔、痴、慢、疑五種思惑煩惱與含攝於不正見的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見惑煩惱。
三根本煩惱
根本煩惱也有說是三根本煩腦,內容即是所謂的貪、嗔、癡三毒。但這三種煩惱,仍然在六種根本煩惱的範圍之中。
煩惱的斷除
佛法修行中的解脫道,透過斷我見及斷我執的方法,達到解脫生死的涅槃境界,而取證阿羅漢果。
參考條目
煩惱 (佛教)
無明
我執
我見
隨煩惱: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心亂、二十不正。
唯識百法明門:遍行有五。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別境有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等持五慧。善有十一。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六無癡七精進八輕安九不放逸十捨十一不害。煩惱有六。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見六疑。隨煩惱有二十。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心亂二十不正。知不定有四。一惡作二睡眠三尋四伺。
參考文獻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術語)又曰本惑,本煩惱。謂大乘百法中貪、瞋、痴、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也。惡見以外,謂為五鈍使。開惡見之一,則有身、邊、邪、取、戒之五見,此謂為五利使。合而為十。謂之十隨眠或十使。共為根本煩惱。其他為隨煩惱。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無明住地為根本煩惱。其他之四住地為枝末。
《瑜伽師地論》卷66:「雖有眾多煩惱及隨煩惱。然佛世尊但立三種根本煩惱。謂貪瞋癡。」 (CBETA, T30, no. 1579, p. 663, c15-16)
這是一篇關於佛教的小作品
分類:佛教術語
根本煩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熱門文章
-
你無力改變的事,就不必太操心,因為操心也無用 1、愛 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一個不完美的人。 2、專一 不是一輩子只喜歡一個人,是喜歡一個人的時候要一心一意。 3、道歉 並不是意味著你是錯的,它只是意味著我更珍惜我們之間的關係。 ...
-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
經濟部公司登記23157 經濟部19938 經濟部商業司15753 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查詢4650 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資料查詢1518 經濟部能源局4322 經濟部工業局295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686 經濟部中部辦公室2481 經建會1948 經濟部...
-
故事的相關搜尋:童話故事,小故事,兒童故事,故事屋,成語故事,感人故事, 圖文轉載自: Anime哲理名言錄 ————☆*:.。. 第一個故事 .。.:*☆———— 甲不喜歡吃雞蛋,每次發了雞蛋都給乙吃。 剛開始乙很感謝,久而久之便習慣了。⋯⋯ 習慣了,便理所當...
-
決定一生的關鍵字: 南無, 阿彌陀佛, 卍, 善知識, 學佛, 念佛, 功德無量, 不可思議, 2015-12-16 (三) 123筆記學: NOTE-5W2H1E 玄一學 卍:道通為一, 不二不法, 無三不成. 玄一學佛:一點:業[因], 二線:機[緣], 三面:功[...
-
口中有德:就是說話要留有餘地,不對他人施加「軟暴力」。 心中有人:就是要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將心比心,以誠相待。 心中有愛:就是要在心田種下愛的種子,並小心地呵護它成長。 行中有善:就是人到哪裡,就把愛帶到哪裡。 【圖/文:國際道家學術總會】
-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 活到老學到老 (圖/轉貼自 網路) 我們不是因為年老而停止玩樂,我們是因停止玩樂才會變老。只有一種秘訣能使人青春永駐,快樂成功。就是你們必須經常笑口常開,幽默風趣;你們必須時時懷抱夢想。當你們失去夢想時,你們就形同死亡。
-
河流為什麼不走直路?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彎路是自然界的一種常態,走直路而是一種非常態。 佛學院的一名禪師在上課時把一幅中國地圖展開,問:「這幅圖上的河流有什麼特點?」 「都不是直線,而是彎彎的曲線。」「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也就是說,河流為什麼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彎路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